樂活過年習俗禁忌 信不信由你

傳統農業社會在過年期間有許多習俗,也有不少禁忌,對照現代社會,或許已經不實用,卻也蘊含意義,值得參考。

樂活過年習俗這幾年流行到廟宇拿發財金,如何收藏?樹林鎮南宮董事長許正秋說,收到廟裡的發財金,最好能在香爐上,以順時針方向繞三圈,然後放到家中金庫,如果家裡沒有金庫,可以放在神明桌或抽屜裡。他提到曾有信眾每年都到鎮南宮拿發財金,金庫裡有超過十種發財金。
初一早餐勿吃稀飯
禁忌方面,台灣道教總會大法師暨中國占驗道教總會理事長邱天相說,光是初一這天就有許多禁忌,像是初一吃早餐,不要吃稀飯,緣起於古時候窮人吃不起飯,才會吃稀飯,一旦大年初一吃稀飯,恐怕會導致一整年的貧窮,另種說法則是,吃粥喝湯,出外會被雨淋濕。
初一女兒不回娘家
傳統上,女兒在正月初一不能回娘家過節,否則將招致娘家赤貧。邱天相說,早年農業社會食物得來不易,女兒如果帶著一家人在除夕就回門,得多準備食物,會吃窮娘家。
不要午睡懲罰子女
過年禁忌還有:忌掃地與丟垃圾、忌與人爭吵謾罵、忌懲罰子女、忌向人索取錢財、忌殺生、忌午睡、忌涉井水、忌出口穢言惡言、忌哭哭啼啼、忌打破器皿、忌給人錢財、忌打架、忌舀肥、忌吃地瓜、忌向門外傾倒餘茶或剩水、忌拿剪刀和針線、忌裁縫、忌砍伐等。

新年期間也並非意味著可以毫無禁忌的歡樂。這段期間,有些迷信及禁忌仍深植於人們心中。例如:中國人相信如果在大年初五前掃地,可能掃走屋內的好運與財富;此外,盡量避免說不吉利的話或討論與「死」有關的話題;如不小心打破碗碟,要盡快地說「歲歲平安」,以便及時化解凶災;為祈求年年益壽,神壇上的香與蠟燭必須終日點亮;某些家庭禁用刀子與剪刀,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家人在使用刀剪時不小心受傷。

為求新的一年能夠大吉大利,初一時需遵守許多禁忌,如不可掃地、倒垃圾,怕把財富掃出門外;不可說壞話及吵架;不可打破碗盤,若不小心打碎了,要趕緊說歲歲(碎碎)平安,以化解凶災。

過年喫餃子

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喫食,深受老百姓的歡迎,民間有"好喫不過餃子"的俗語。在北方,每逢新春佳節,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。

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《廣雅》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"餛飩"的食品,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。到南北朝時,餛飩"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"。據推測,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,不是撈出來單獨喫,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喫,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"餛飩"。這種喫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,如河南、陝西等地的人喫餃子,要在湯裡放些香菜、蔥花、蝦皮、韭菜等小料。
大約到了唐代,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,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喫。

宋代稱餃子為"角兒",它是後世"餃子"一詞的詞源。這種寫法,在其後的元、明、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。元朝稱餃子為"扁食"。明朝萬歷年間瀋榜的《宛署雜記》記載:"元旦拜年作匾食"。劉若愚的《酌中志》載:"初一日正旦節喫水果點心,即匾食也。"元明朝"匾食"的"匾",如今已通作"扁"。"扁食"一名,可能出自蒙古語。清朝時,出現了諸如"餃兒"、"水點心"、"煮餑餑"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。餃子名稱的增多,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。

民間春節喫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。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,待到半夜子時喫,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,喫餃子取"更歲交子"之意,"子"為"子時",交與"餃"諧音,有"喜慶團圓"和"吉祥如意"的意思。

過年喫餃子有很多傳說,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,結束了混狀態,二是取其與"渾囤"的諧音,意為"糧食滿囤"。另外,民間還流傳喫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。女媧摶土造成人時,由於天寒地凍,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,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,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,用細線把耳朵拴住,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,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。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,就包起餃子來,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,內包有餡(線),用嘴咬喫。
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,究其原因:一是餃子形如元寶。人們在春節喫餃子取"招財進寶"之音,二是餃子有餡,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,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。
在包餃子時,人們常常將金如意、糖、花生、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。喫到如意、喫到糖的人,來年的日子更甜美,喫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,喫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。

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喫餃子的同時,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。如喫豆腐,像征全家幸福;喫柿餅,像征事事如意;喫三鮮菜。像征三陽開泰。臺灣人喫魚團、肉團和發菜,像征團圓發財。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。即使同是一種水餃,亦有不同的喫法: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。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喫;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,名日"金線穿元寶"。

餃子這一節目佳肴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,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

過年喫年糕

春節,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喫年糕。年糕又稱"年年糕",與"年年高"諧音,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。

年糕作為一種食品,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。1974年,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繫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,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。漢朝人對米糕就有"稻餅"、"餌"、""等多種稱呼。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。公元六世紀的食譜《食次》就載有年糕"白繭糖"的制作方法,"熟炊秫稻米飯,及熱於杵臼淨者,舂之為米咨,須令極熟,勿令有米粒"即將糯米蒸熟以後,趁熱舂成米咨,然後切成桃核大小,晾干油炸,滾上糖即可食用。

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。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中得到證明。其制作方法是,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,加水、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,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,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。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。
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,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,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,古來首推黏黍(俗稱小黃米)。這種黍脫殼磨粉,加水蒸熟後,又黃、又粘、而且還甜,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。明崇禎年間刊刻的《帝京景物略》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"正月元旦,啖黍糕,曰年年糕"。不難看出,"年年糕"是北方的"粘粘糕"諧音而來。

年糕的種類很多,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、塞北農家的黃米糕、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、臺灣的紅龜糕等。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。

快樂生活 品味人生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新營法拍屋推薦 長春街朝北透天 華南銀行法拍代標

台中市太平區太興路10號15樓之2【植幸福,太原車站】小唐全省法拍屋代標代墊團隊

蘆竹法拍屋【綠寶石】透天平車,正大竹市中心,大竹路485巷18弄3號3層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