鐳北投石
北投溫泉又名「鐳溫泉」
北投溫泉鄉除了溫泉、硫磺...等受人矚目的天然資源外,還有一項被列為國家寶藏的「北投石」是吸引學術界熱切研究的對象,「北投石」是世界上唯一以我國地名命名的礦物。呈白色及淺黃褐色條紋狀的半透明礦物,有些微的光澤,硬度3.5,比重6.1,含有微量的放射元素「鐳」(Radium),因具有療效,使北投溫泉又有「鐳溫泉」之稱。
「北投石」的發現
發現北投石的日本人岡本要八郎,明治九年(1876)出生於日本愛知縣,自幼即對礦物學深具興趣,並戮力研究之。他於日據時期擔任台灣總督府的技師,屢赴全省各地採集各種礦石標本,曾出版台灣產礦物的目錄書籍。 明治三十八年(1905),岡本先生於北投溪發現了北投石,並證實其含有鐳放射能,可使底片感光,因而聲名大噪並引起極大震撼。1912年11月20日,國際礦物會議於蘇俄Petersburg召開,正式發表並命名為「北投石Hokutolite」(北投日語為Hokuto)。由於其聲名遠播,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於1923年親蒞北投溪探勘。現今,在幽雅寧靜的善光寺庭院中,屹立一座「岡本翁頌德碑」,即是對北投石的發現者─岡本要八郎先生的終身成就予以最高敬意的象徵。
北投石由菱形的細小晶體密集而成,呈乳白色至淡褐色。晶體顆粒數毫米,通常存於北投溪河床上礫石的表層及間隙中,這些礫石大多為安山岩,少數為集塊岩或砂岩礫石。礫石表面常有黃色至白色的沉澱物附著或充填,形成一層層的皮殼,而北投石就存於皮殼之最外層。溫泉沉澱物除了北投石外,大部分為黃褐色的黃鉀鐵礬,此外尚有硫黃、褐鐵礦等。
北投石在化學成分上是一種硫酸鉛和硫酸鋇的化合物,屬於鉛質重晶石,並含有稀土元素、放射性元素鐳(Ra)、鉍(Bi)等。北投石為重晶石礦物家族之一成員。重晶石(BaSO4)成分中的鋇(Ba)可由化學性質相似的鍶、鉛或鈣元素取代,鋇完全為鍶所取代而成的另一端成分礦物稱為天青石(SrSO4);而鉛完全取代鋇所成的一端成分礦物則稱為鉛礬或硫酸鉛(PbSO4)。而由重晶石(BaSO4)──鉛礬(PbSO4)──天青石(SrSO4)三個端成分所構成的三角形範圍乃組成了重晶石的礦物家族(圖7與8)。鉛亦可僅部分取代鋇,Pb含量較多之鉛質重晶石稱北投石,其PbO含量達17~22%,此類礦物還含有鐳(Ra)的放射性元素。因產於台灣北投溫泉中,為首度發現的新礦物而命名為北投石。鋇離子大小大於鉛離子,因此重晶石族中鉛取代愈多之礦物其結晶體也愈小(圖7);而於X-光繞射圖中,同一組結晶面繞射峰出現的2θ角度也愈大,故就重晶石、北投石與鉛礬之同一晶面組於X-光繞射圖(圖8)出現之順序,依次為重晶石(BaSO4)──北投石〔(Ba, Pb)SO4)──鉛礬(PbSO4)。
北投石之輻射偵測
一般含有放射性元素,如鈾(U)、釷(Th)、鐳(Ra)等的礦物叫做放射性礦物。放射性元素能自發地從原子核內部釋放出粒子(如α或β粒子)或輻射線(如γ射線),同時釋放出能量,這種特性稱為具有「放射性」。這一過程稱為放射性衰變。
原子序在84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。原子序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,如鉀(K)、銣(Rb)等之同位素也具有放射性(如K40、Rb87)。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是不穩定的,它經由一次或一系列的衰變後形成穩定的元素或同位素(原子序相同但質量數不同)的原子核。例如北投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鐳即為鈾衰變系列的子產物(圖9)。經由一系列的放射性衰變,最後成穩定的鉛──206。
測定放射性的方法通常用蓋氏計數器、閃爍計數器、照片感光等。放射性核種蛻變產生α粒子、β粒子或γ射線。γ射線所釋放出的能量可利用多頻道能譜儀檢測。多頻道能譜儀的功能就如同血液遺傳DNA或指紋的比對,為神秘放射性核種檢測的利器。檢測時,一般北投石所含放射性核種鐳──226則以609.3 KeV(千電子伏特)為代表(圖10)。又如台灣西南沿海沙灘中含有具放射性的重礦物──獨居石含放射性核種釷──232與鐳──226,釷──232釋放出之能量以238.6或583.1 KeV為檢測標的(圖11)。而鉀放射性同位素鉀──40釋放出之能量為1460.7 KeV;天然鈾乃根據1000.5 KeV為判識指準(圖12)。北投石之放射性乃源自於溫泉水,北投溪溫泉水中可檢測出含有鐳──226、釷──232與鉀──40等核種。其中鐳──226與釷──232於台灣其他溫泉水中並不存在。
北投石產地──北投溪
出新北投捷運車站經北投公園,沿中山路或光明路旁之北投溪至熱海飯店,附近河床即為北投石產地。北投溪源自地熱谷溫泉,距地熱谷口以下100到400公尺間的一段河床,即為北投石的主要分布帶。此段溪中水淺微溫,溪底布滿安山岩或粗粒白砂岩的礫石。原灰黑色安山岩經酸性溫泉浸泡,漸呈白化。在礫石表面及間隙中有黃色至白色之沉澱物附著,膠結成一層層的皮殼。沉澱皮殼之最外層附著半透明至乳白色之密集菱形小晶體,厚約半公分至1公分,這便是著名的北投石
北投溫泉鄉除了溫泉、硫磺...等受人矚目的天然資源外,還有一項被列為國家寶藏的「北投石」是吸引學術界熱切研究的對象,「北投石」是世界上唯一以我國地名命名的礦物。呈白色及淺黃褐色條紋狀的半透明礦物,有些微的光澤,硬度3.5,比重6.1,含有微量的放射元素「鐳」(Radium),因具有療效,使北投溫泉又有「鐳溫泉」之稱。
「北投石」的發現
發現北投石的日本人岡本要八郎,明治九年(1876)出生於日本愛知縣,自幼即對礦物學深具興趣,並戮力研究之。他於日據時期擔任台灣總督府的技師,屢赴全省各地採集各種礦石標本,曾出版台灣產礦物的目錄書籍。 明治三十八年(1905),岡本先生於北投溪發現了北投石,並證實其含有鐳放射能,可使底片感光,因而聲名大噪並引起極大震撼。1912年11月20日,國際礦物會議於蘇俄Petersburg召開,正式發表並命名為「北投石Hokutolite」(北投日語為Hokuto)。由於其聲名遠播,日本裕仁皇太子也於1923年親蒞北投溪探勘。現今,在幽雅寧靜的善光寺庭院中,屹立一座「岡本翁頌德碑」,即是對北投石的發現者─岡本要八郎先生的終身成就予以最高敬意的象徵。
北投石由菱形的細小晶體密集而成,呈乳白色至淡褐色。晶體顆粒數毫米,通常存於北投溪河床上礫石的表層及間隙中,這些礫石大多為安山岩,少數為集塊岩或砂岩礫石。礫石表面常有黃色至白色的沉澱物附著或充填,形成一層層的皮殼,而北投石就存於皮殼之最外層。溫泉沉澱物除了北投石外,大部分為黃褐色的黃鉀鐵礬,此外尚有硫黃、褐鐵礦等。
北投石在化學成分上是一種硫酸鉛和硫酸鋇的化合物,屬於鉛質重晶石,並含有稀土元素、放射性元素鐳(Ra)、鉍(Bi)等。北投石為重晶石礦物家族之一成員。重晶石(BaSO4)成分中的鋇(Ba)可由化學性質相似的鍶、鉛或鈣元素取代,鋇完全為鍶所取代而成的另一端成分礦物稱為天青石(SrSO4);而鉛完全取代鋇所成的一端成分礦物則稱為鉛礬或硫酸鉛(PbSO4)。而由重晶石(BaSO4)──鉛礬(PbSO4)──天青石(SrSO4)三個端成分所構成的三角形範圍乃組成了重晶石的礦物家族(圖7與8)。鉛亦可僅部分取代鋇,Pb含量較多之鉛質重晶石稱北投石,其PbO含量達17~22%,此類礦物還含有鐳(Ra)的放射性元素。因產於台灣北投溫泉中,為首度發現的新礦物而命名為北投石。鋇離子大小大於鉛離子,因此重晶石族中鉛取代愈多之礦物其結晶體也愈小(圖7);而於X-光繞射圖中,同一組結晶面繞射峰出現的2θ角度也愈大,故就重晶石、北投石與鉛礬之同一晶面組於X-光繞射圖(圖8)出現之順序,依次為重晶石(BaSO4)──北投石〔(Ba, Pb)SO4)──鉛礬(PbSO4)。
圖7.北投石近親─重晶石礦物家族 |
圖8.北投石礦物之X-光繞射圖譜。北投石、
重晶石與鉛礬具有相同之結晶構造, 而具有相似之X-光繞射圖譜,其結晶 格子大小a、b、c軸長可由繞射2θ角度 推算。 |
一般含有放射性元素,如鈾(U)、釷(Th)、鐳(Ra)等的礦物叫做放射性礦物。放射性元素能自發地從原子核內部釋放出粒子(如α或β粒子)或輻射線(如γ射線),同時釋放出能量,這種特性稱為具有「放射性」。這一過程稱為放射性衰變。
原子序在84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。原子序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,如鉀(K)、銣(Rb)等之同位素也具有放射性(如K40、Rb87)。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是不穩定的,它經由一次或一系列的衰變後形成穩定的元素或同位素(原子序相同但質量數不同)的原子核。例如北投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鐳即為鈾衰變系列的子產物(圖9)。經由一系列的放射性衰變,最後成穩定的鉛──206。
測定放射性的方法通常用蓋氏計數器、閃爍計數器、照片感光等。放射性核種蛻變產生α粒子、β粒子或γ射線。γ射線所釋放出的能量可利用多頻道能譜儀檢測。多頻道能譜儀的功能就如同血液遺傳DNA或指紋的比對,為神秘放射性核種檢測的利器。檢測時,一般北投石所含放射性核種鐳──226則以609.3 KeV(千電子伏特)為代表(圖10)。又如台灣西南沿海沙灘中含有具放射性的重礦物──獨居石含放射性核種釷──232與鐳──226,釷──232釋放出之能量以238.6或583.1 KeV為檢測標的(圖11)。而鉀放射性同位素鉀──40釋放出之能量為1460.7 KeV;天然鈾乃根據1000.5 KeV為判識指準(圖12)。北投石之放射性乃源自於溫泉水,北投溪溫泉水中可檢測出含有鐳──226、釷──232與鉀──40等核種。其中鐳──226與釷──232於台灣其他溫泉水中並不存在。
北投石產地──北投溪
出新北投捷運車站經北投公園,沿中山路或光明路旁之北投溪至熱海飯店,附近河床即為北投石產地。北投溪源自地熱谷溫泉,距地熱谷口以下100到400公尺間的一段河床,即為北投石的主要分布帶。此段溪中水淺微溫,溪底布滿安山岩或粗粒白砂岩的礫石。原灰黑色安山岩經酸性溫泉浸泡,漸呈白化。在礫石表面及間隙中有黃色至白色之沉澱物附著,膠結成一層層的皮殼。沉澱皮殼之最外層附著半透明至乳白色之密集菱形小晶體,厚約半公分至1公分,這便是著名的北投石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