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被逼到絕境,走投無路
2011-08-18 Cheers雜誌 71期 文/盧智芳 陳敬宏第1份工作,是在神通電腦擔任助理工程師。當時他只有亞東工專計算機工程系畢業的學歷(2年前,陳敬宏又取得台北大學EMBA學位),要在台、清、交精英滿布的科技界出頭,陳敬宏不僅靠努力,更靠膽識──25歲的他接下隻身外派大陸的任務,一個人孤單地在北京奮鬥了2年。 但這段經歷,不僅練就出他的基本功,更讓他後來不斷打破學歷天花板,一路攀上人生的高峰。 我從工程師開始做,起初專業很重要。我幾乎每天都比別人早到公司study。而最好的學習方法,就是假設你明天要當老師,要去教人家你現在學的東西,所以我常跟公司要求,哪些部份由我自告奮勇來分享給team member(團隊成員)。 當你要教人時,不能只照資料念,必須融入貫通,看起來是教別人,其實最大受益者是自己。 第2階段,我就想我的個性適不適合一直做工程師?我覺得有個方向應該是跟人互動。 當時老闆常說一句話:「你要修理機器前,先修理人」。面對客戶的重點是那個人,不是那台機器。我對與人應對很有興趣,所以覺得接下來應該往更業務導向的工作去找機會。 做工程師時,在很多人面前報告曾經是我的心理障礙,我就去找了家電腦教室,透過教學生,訓練自己的說話、演講能力,將近花了2年時間,培養面對人的溝通技巧。 後來,公司(神通電腦)希望找人去大陸,我覺得我至少有7、8成把握可以接受挑戰,公司就安排我去了。去北京是鍛鍊基本功很好的經歷,建立我獨當一面的能力。 在那樣一個看起來很廣大的市場,你必須規畫每天要做的事,要求自己完成。因為一切從頭開始,會有很多陌生拜訪,那些挫折都幫助我奠定日後更深厚的基本功。 起初,我的出發點是把最好的產品,用最好的方式跟客戶溝通,但後來發現得不到正面回應,客戶也不正面告訴你不接受的原因。 一直到很久,我才慢慢發現原來大家的價值觀、做事的模式都不一樣,不能一味地從工程師角度去判斷,以為規格好,價格便宜,就一定賣得出去。 我當時跑了很多城市、省份,大部份的拜訪都是挫折,繞一圈以後,接下來必須調整心態,準備好面對上次的問題。剛開始很困難,每次遇到挫折就想放棄,「算了吧!」這個念頭一直在心裡出來。 但有時你就是被逼著要去再嘗試,於是我慢慢發現人的一生中,可能...